親子話題

孩子的安全感,從一句「你今天過得好嗎?」開始

信任不是說教,而是每天願意聽他說

「你今天過得好嗎?」這句話看似平凡,卻可能是孩子願意開口、感到安心的起點。每天花一點時間,了解孩子的學校生活與情緒反應,不只能拉近親子關係,更是守護孩子安全的第一步。

在日常中建立傾聽與信任,孩子才會知道:不舒服的事可以說、不想做的事可以拒絕。安全感從來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導,而是你長時間的陪伴與信任感的累積。

發佈日期:2025/6/30 加入好友看更多好讀文章 加入好友了解更多

每天的對話,是最好的保護網

孩子每天都會離開家,進入學校、安親班或補習班,這些場域對他們來說,既熟悉又陌生。他們不一定能說出「我不喜歡今天的活動」,但可能用行為表達:突然不想上學、情緒不穩、黏人或退化。這些都是他們在「用行動說話」,家長的觀察與傾聽非常重要。

關心孩子,不只是問功課

與孩子建立穩定對話的習慣很重要。每天花五到十分鐘問孩子:「今天有沒有開心的事?」、「有沒有人讓你覺得怪怪的?」這些對話能讓孩子知道:他的感受被重視,也值得被好好聽見。

身體是自己的,誰都不能隨便碰觸

孩子如果說出對某人的動作或行為感到不舒服,不要急著認為孩子在亂說話。直覺反應往往比我們想像更準確。與其糾正他們,不如教他們認識自己的身體界線:

  • 你有權利說「我不要」
  • 如果有人摸你不喜歡的地方,要馬上說出來
  • 別人要碰你身體,一定要先問過你、得到你的同意才可以
  • 不舒服的祕密,不需要保守,可以告訴爸爸媽媽或老師

這些觀念不用一次講完,而是在生活中持續提醒。給孩子一句好記的安全口訣:「不舒服,就說出來;不想做,可以說不要。」

真正的安全感,來自你每天的陪伴

當孩子願意說出口時,請記得,第一步是傾聽,不是質疑。無論事情大小,只要孩子願意說,就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。讓他知道,爸媽願意相信他、保護他,就是他面對世界最大的後盾。

只要孩子知道「我可以說」、「我會被接住」,他就擁有了保護自己的力量。

 

加入好友了解育兒大小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