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子話題

孩子老是拖拖拉拉?別急著說他懶,他只是還在建立「時間感」

不是不聽話,是還沒發展好

有些家長常常苦惱:「怎麼講了這麼多次,他還是拖拖拉拉、一點都不急?」事實上,許多孩子的拖延行為,並不是出於故意,而是因為「時間感」這項能力還沒成熟。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掌握時間與建立自律,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需要發展與練習的過程,而不是一句責備就能改變的行為。

當我們理解孩子的腦部尚在發展階段,對抽象概念的掌握有限,就能更有耐心地陪他一起學會「做事有節奏」、「懂得安排時間」。比起催促,更重要的是建立方法與節奏,讓孩子從生活中慢慢體會什麼是「時間管理」。

發佈日期:2025/6/30 加入好友看更多好讀文章 加入好友了解更多

拖拉,可能只是孩子還沒準備好

每天早上都像打仗一樣,催了三次才出門;寫作業拖拖拉拉,一坐就是兩小時;說好十分鐘後洗澡,結果還在房間跳跳跳……很多家長看到這些行為,第一時間反應都是:「你到底有沒有時間觀念啊?」但你知道嗎?對於孩子來說,「時間」其實是一個需要慢慢學會的概念,而不是天生就會的技能。

孩子的大腦在發展初期,對時間的認知是非常模糊的。他們難以理解「五分鐘」到底有多長,也不太能預估完成一件事需要多久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你說「等一下要收玩具」,孩子可能還是繼續玩、甚至當作沒聽見。這不是故意忽略你,而是他真的「感覺不到」時間的流逝。

拖延背後的原因,不只有一種

除了時間感未成熟,孩子拖拉往往也和其他因素有關。像是注意力容易被分散,原本在寫作業,結果看到橡皮擦很可愛就玩了起來;或者功課太多、不知道從哪開始,寫一篇作文好像很難,所以乾脆先放空一下。還有些情況,則是因為孩子對那件事本身沒興趣,用「拖延」來逃避不想面對的任務。

這些行為看似「懶散」,實際上是孩子在用自己還不成熟的方式處理「不想做」與「做不到」之間的掙扎。當我們一味責怪、催促,只會讓孩子更抗拒,更難以建立好的學習與生活節奏。

幫孩子「看見」時間,才能學會掌握時間

孩子的時間感需要經驗來累積。與其一直說「快一點」、「你怎麼又拖了」,不如幫孩子把時間「視覺化」。你可以用倒數計時器、沙漏、番茄鐘等工具,讓孩子看到時間正在流動,幫助他內化時間的感覺。

同時,把任務拆小也是有效策略。比起說「去把書包整理好」,更具體的說法是「先把今天用不到的書拿出來,再把鉛筆盒放進去」。這樣的拆解讓孩子不會因為任務太大而逃避,反而更容易上手、建立節奏。

此外,建立固定的生活作息也很重要。例如每天放學後固定吃點心、寫功課、休息、再做自由活動。當孩子在重複的生活節奏中,會更容易預測「下一步該做什麼」,時間感自然就慢慢建立了。

孩子的自律,是在父母的耐心裡長出來的

掌握時間,不只是學會使用鐘錶,更是發展自律的重要一步。而自律從來不是一蹴可幾,而是需要長期陪伴與引導的過程。

當孩子一次次拖延時,與其責備他們,不如幫他拆解問題、陪他規劃時間、並在他完成後真誠給予肯定。你會發現,原本總是慢半拍的孩子,也能漸漸培養出節奏感,甚至學會自己安排時間。這些能力,會在未來成為他面對學習、生活甚至工作的寶貴經驗。

 

加入好友了解育兒大小事